保育栏

实验小型猪要“飞”?上海应当成为研究领域龙头

2024-05-31 保育栏

产品介绍

  还记得引发轰动的全球首例基因编辑猪心脏移植入人体手术吗?去年1月10日,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科学家完成了这台手术,避免了后的超急性排斥反应。尽管不幸的是,患者还是在手术约2个月后因心脏衰竭去世,但国内外学界达成的共识是:猪能成为异种最有希望的路径。如果说猪还有待于明天的技术突破,那么今天实验小型猪俨然已是实验动物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也逐步成为了生物医药研发创新的一大支撑条件。就在昨天,一场生物医学与实验小型猪报告会在张江药谷举行,参加会议的专家纷纷围绕实验小型猪的利用现状和发展前途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近年来,伴随着生物医药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实验动物行业发展迅猛。小型猪和人的器官系统在形态上相似,在生理学功能方面也基本相同,特别是皮肤、心血管系统、胃肠道和泌尿系统尤为相似。“由于小型猪的心血管、消化器官、免疫系统及肾、皮肤、眼球、鼻软骨等在解剖、组织、生理和营养代谢等方面与人类极为相似,目前已慢慢的变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的实验动物。”华南生物医药大动物模型研究院教授顾为望和记者说,猪基因组与人类相似度达90%以上,而且具有繁殖周期短,一窝可产多仔等成本优势。在生物医学中,小型猪慢慢的变多地被用来替代犬、猴等实验动物,且在毒理实验、疾病动物模型制备、医疗器械研发、等领域,都具有很大优势与发展前途。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实验用小型猪就是以明尼苏达小型猪和越南小型野猪杂交培育而成的哥廷根小型猪,目前已经普遍用于致畸形实验、药物代谢、异种移植和皮肤实验等研究。而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实验小型猪资源培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小型猪的资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自然选择形成的地方品种资源很丰富,而且具有遗传稳定等特点。

  据市科委生物技术和医药处李广立介绍,目前,全市共有实验动物许可证203张,历年来首次突破200张大关,实验动物年生产量约460万只,销售量约350万只,使用量约235万只。全市实验用猪使用单位达到36家,年使用量约5000头,实验用猪生产单位3家,年生产量约5000头,且产量在逐步攀升。其中,及时马(上海)实验动物设备有限公司以每年2500头的产量占据了半壁江山。依托市农科院和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的技术支撑,及时马正在培育和饲养巴马猪、陆川猪和五指山猪等不同品种的小型猪。为保障实验小型猪的生物安全和空气质量,猪舍是封闭式的,实施标准化精细养殖和管理。场地建有进风过滤系统,排气除臭系统,能够有效阻隔蚊蝇、柳絮,有效过滤空气中漂浮的灰尘。“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集聚了大量的科研机构、创新企业,实验小型猪的发展很有潜力。”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彦光表示,但是目前全市生产的都是普通级小型猪,要进一步提质升级,尤其是SPF(无特定病原体)级以上的实验小型猪生产基地仍然是空白。

  赵彦光透露,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已经在金山区布局建设一个SPF级小型猪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在规划设计阶段,将组建一支专业的实验小型猪资源培育及医学模型创制技术服务团队,按照实验动物生产技术方面的要求培育生产标准化的实验小型猪。在顾为望看来,未来小型猪的研究方向可以在三个领域集中发力。一是农业领域,通过育种获得抗病能力更高的种猪。二是动物疾病模型领域,建立转基猪模型的临床前药物试验体系,能更加进一步加快我国创新药物研发和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降低用药成本,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三就是在未来的异种移植领域,目前国内外学界已经达成共识,猪是作为异种的最佳供体。“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正在考虑建设更高级别小型猪生产基地,生产培养一批SPF级和无菌级实验小型猪,应用于药械评价及胃肠道疾病的研究,乃至未来为异种提供支撑,”赵彦光坦言,“无菌猪”在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生产体系也有待加强完善。对于生物医药的发展而言,SPF级别实验小型猪的供应,将成为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要素。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带头探索,有望攻克一系列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建立一套严格的“上海标准”,最终实现成果转化,助推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上海应当也有能力成为实验小型猪研究领域的龙头,”赵彦光说。

相关推荐+更多

产品展示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